細節不該用來填補故事結構上的硬傷,反而應該是先找回故事(看是缺角色形象,或缺故事性),再加入細節,這樣就會成就某種氛圍、風格。
寫作要做功課:對木工的工程細節很熟悉,細節是迷人的(拿捏適中的話)。如果想寫怎樣的人,就要去了解那個人的相關故事和背景,這點是逃不掉的必做功課。
〈三隻猴子〉故事是講一個小家庭裡,父親在家庭中感到心力交瘁,母親也有點問題,女兒有殘疾,去求助的神父也壞壞。開頭呈現一種對男對女都非常不耐的感覺,男女通通都有病的狀態。
這篇讀起來容易是因為,這是一篇樣式很基本的小說,一篇娓娓道來的故事。時間線基本上是現在、過去、現在,中間沒有任何場景穿插或跳接。
正如評審林俊穎在獎評中提到:「作者鋒芒畢露,企圖心十足,每段幾乎都有金句可言,但讓人惋惜的是,小說核心所在、也是他自己提到的兩個大問題,卻輕鬆帶過了。」
由此可見,雖然評審們可能會有偏好的審美品味,但關於好作品,比較之下似乎仍有一個普遍的共識,是超越議題性,而屬於一種文學性的。
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會知道。無論作者本人知不知道,他筆下的主角孟甲是知道的,且知之甚詳。
先說,這代表作者寫得很好的意思。美麗與醜,乾淨與髒,都只是描寫的面向。寫到讓讀者「很有感」,無論那種感受如何,都代表寫作者的功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