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怒》(The Wrath of God)不要惹容易誤會又一無所有的犯罪小說家,你全家怎麼遭殃的都不知道

《天怒》(The Wrath of God),2022年上映,阿根廷心理驚悚劇情片。由塞巴斯蒂安·辛德爾(Sebastian Schindel)執導,根據吉耶摩·馬丁尼茲(Martinez, Guillermo)的小說《The Book of Murder》(2008)改編,由Netflix影視製作公司發行。

《天怒》故事大綱

故事發生在現代,年輕女大生露西安娜Luciana(Macarena Achaga Figueroa飾)曾在知名作家克洛特Kloster(Diego Peretti飾)的家中擔任克洛特的打字員,兼作家小女兒的保母。

克洛特在與露西安娜相處的過程中,認為露西安娜處處在誘惑他,克洛特終於忍不住吻了她,露西安娜憤而離開,並提出性騷擾訴訟。而克洛特的妻子Mercedes(Mónica Antonópulos飾)發現丈夫的醜事後,過往的創傷復發,妻子失手打死自己的小女兒後,回房吞藥自殺。

露西安娜求償的過程很順利,但卻也得知克洛特家中發生的憾事。沒想到事情就從此開始,露西安娜的家人接連遭遇不幸慘死,而這些事件多少都與克洛特有關,露西安娜越來越相信這些事件都是克洛特對她的報復。

但因為沒有人會相信知名作家謀殺他人,多年來也沒有直接的證據,沒有人相信露西安娜。最後,她找到記者埃斯特班Esteban(Juan Gervasio Minujín飾),希望他能揭露克洛特的罪行。埃斯特班以前也是一位作家,曾與克洛特競爭,彼此也有些恩怨。埃斯特班開始著手調查後,發現克洛特的作品中藏著許多暗示,同時露西安娜佳人的死,也的確都或多或少與克洛特有關。

《天怒》的敘事方式

故事以兩條時間軸並行,一條是多年前露西安娜還在克洛特辦公室工作,與之後所發生的許多慘案,另一條是現在露西安娜最後的追查。

電影開頭的劇場部分,其實也是故事的結尾倒數幾幕了。電影開頭時,就中下懸疑,到底誰才是受害者?到底誰墜樓?這些都要到結局才會明朗。

《天怒》的結局

(暴雷注意)

最後,可說是克洛特的神出鬼沒與老謀深算,把無權無勢的露西安娜給玩壞了。在開頭的懸念畫面,結尾時毫無懸念的,是露西安娜自己跳樓,在她獲得了克洛特對她的承諾後:「我用我女兒的名義擔保,你的妹妹Valentina Blanco(Ornella D’Elía飾)會平安無事。」就跳了下去。

克洛特也沒有說謊,她妹妹最後應該是成了克洛特的女友,妹妹不知道這一切,而克洛特也信守承諾。最後只有記者知道這全貌,但他與露西安娜一樣,完全無力對抗完勝的克洛特,只能落寞滄桑地望著克洛特遠走。

結局是目前市面上相對少見的反派勝利,而且是從身體到心靈都完勝的那種。

有人認為懸疑的是女主角到底有無勾引克洛特,但我認為就畫面呈現的那幾次,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的,露肩的那個可能稍嫌曖昧,但還不足以到克洛特直接不問親下去。

而也有人在想,這是否是露西安娜的幻想?克洛特根本沒幹麻?但就電影一路敘事到最後,也是直接透過克洛特的嘴證實,這一切都在他的盤算中,所以也算是解決這個懸念了。

《天怒》好看嗎

我認為是好看的,若電影《控制》是劇情反轉再反轉,《天怒》完全不到這樣的程度(我想它也不是要走這種路線),但劇情抓得很緊湊,看了不會恍神,會想一直追下去,我認為是懸念做得很好,劇情很直線,但引人入勝。而氛圍來說也有一種深度感,可能是多加了些應報理論,畫面色調與配樂也都相對凝鍊。

整體而言,我算滿喜歡這部片的,劇情雖簡易,但好理解,鋪陳營造也都OK。對我這個犯罪推理迷門外漢來說,也已經很夠用了。算佳作。

《天怒》最後心得評論

看到最後,會覺得天啊這個有狠哦的部分,是克洛特連露西安娜的妹妹都吃得死死的,雖然有承諾讓妹妹活下去,但連露西安娜妹妹的身心都幹走的作家,這根本是另一種可怕復仇。

不過,整體來說每個事件都缺乏了具體犯罪手法,說服力就有待加強。每個死亡橋段,都有些曖昧不明,例如怎麼利用監獄的人,並說服那人去砸死露西安娜的哥哥?或是如何讓她爸媽採到有毒的蕈菇?或是最一開始的海灘死亡事件,如果真要是作家做的,那在救生員或作家身上,沒看到傷痕也是有點神奇。

總之,死亡的設計本身有被抹去細節,只留下那個懸念──到底是真不巧,還是假意外呢?我覺得這部分稍微有點可惜

然後,整部片貫串的哲學概念:以眼還眼不夠,要一次還多倍(印象中是七次)才夠,這就叫天怒。這樣的概念,簡單粗暴地從頭展示到尾,很一致。不過我想說的是,我看到後來其實不太會想去細思這個部分,因為其實看起來根本就不是露西安娜的錯啊,是作家自己一步踏錯全家陪葬,結果好像還說自己這是天怒。

我知道作家想表達的那種幾倍的報應,但覺得就事實情況來看,這無關天怒,所以我也不想在這部分多作著墨。

木凱 Mukai
木凱 Mukai

我是木凱 Mukai,陪你一起走創作之路。

曾任專案經理、文字內容企劃、數位編輯。現職 SEO 內容顧問、自由接案。

文學相關的抬頭:臺文館轉譯研發團作者、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。

歡迎各種形式邀約合作。

1 則留言

  1. 從英文片名The Wrath of God來看,整個故事圍繞的作家,
    很可能就是隱喻在這個小說世界觀裡的神,
    跟有個異曲同工的部分,就是他們運用想像力,
    去扭轉現實的部份。

    有人說作家展開復仇的動機缺乏,而且他是騷擾的人,
    為何故事最終會讓他獲勝?
    但其實在律師諮詢時那個求償費用的誘惑,
    先是凸顯原生家庭媽媽的價值觀,
    可惜他並不是以”家庭扭曲”作為闡述主軸,
    所以被懲罰性死亡的家人來說看似不公平,
    換個角度想,若是借用”火線追緝令”的七宗罪來看,
    男主角是犯了”怒”,而女主的家人則是犯了”貪”

    整體的格式還是非常小說,
    可能為了電影視覺的流暢截去細節,
    就會讓觀眾代入的這個”被復仇”過程產生各種無力,
    有一種角度若是這樣,
    女主角家庭的貪得無厭更為明顯、作家在創作中各種瓶頸,
    那反過來看這個復仇的過程,又是另一種滋味了。

    (這是一個男主越看越像艾爾帕西諾的電影)

    淺見交流~ 感謝木凱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