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屆台北文學獎小說組評審討論

為了故事背景要具體,會描述太多不是重點情節的細節​

例如以木工當故事主角,​
則提及木工怎麼做,第一道至第十道工法是什麼(當然這只是誇示)。​

重點還是在背景之上的,人際關係鏈當中的情節,​
當然也有評審喜好這味鉅細靡遺,​
但無法否認的是,只有工法細節,而少了情節的這類作品,​
戲劇性就會稍弱。​

不批判,普遍會被認為是較好的呈現方式​

大部分評審似乎都較傾向「說故事,不要說教」,​
但這也很看個案。​

例如一篇作品中,原本就只是「故事歸故事」的講故事,​
但中間突然觸及了某些議題的邊邊,例如女性、弱勢、邊緣、創傷,​
如果單純只是碰到,蜻蜓點水滑過,​
即便這個小小的部分,真的不是你這篇作品中的重點​
(當然就不會有更多筆墨),​
評審可能還是會有「你沒有把這件事處理好,很可惜」的負面評價。​

如果這作品整篇都在面對某個主題,​
但不給道德評價,而只是讓角色們展演,​
評審有些可能還是會對結局處理不滿意(這部分觀察起來真的是個人品味或喜好…),​
但大多數時候,似乎仍是會給予「對XX舉重若輕,不帶批判」的正面評價。​

​也有一種作品是,一開頭就以強烈的議題導向出發,​
沒在掩飾的,有很直接的道德批判,​
從內容、象徵使用、形式都是,​
但似乎也是因為作者沒在遮掩什麼,​
要批判就批判到底的姿態(當然是以故事的方式,不是純說教),​
所以評審就會給出「凸顯了XX議題的重要性」的正面評價。​

大概議題性的元素,就像辛香料吧,加一點點就會很有感。​

如果一端出來就跟大家說我這鍋是麻辣鍋,​
就比較不會有人批評這鍋怎麼這麼辣,​
反而會聚焦在麻辣鍋裡面有什麼好料。​

如果一端出來說是原味昆布鍋,​
結果吃到一塊豆腐辣到,​
那這整鍋就會被檢討。​

如果端出來的是一道芙蓉豆腐,​
結果大家邊看邊吃發現,​
天啊完全吃不出是芙蓉豆腐欸,​
但它真的是芙蓉豆腐做的!​
好厲害的分子料理!(?)​
這時候就會給,舉重若輕的評價。​

沾到類型如科幻,或議題如女性,都會被以該主題的脈絡被檢視​

這部分有點類似上面的芙蓉豆腐,但又有些不同,​
例如作品描述到,在未來使用當時的高科技,​
結果只有某個東西是高科技,​
生活周遭還是如同現今一樣,​
評審以科幻類型的角度來看,會覺得寫得不到味。​

所以說到底,要怎麼寫比較好呢?​
一個普遍的做法大概是,​
作品直面主題,然後讓它芙蓉豆腐、楊枝甘露。​

另一種是整碗直接麻辣燙,​
但還是要有文學性,一些好的內容物。​

最後一種也滿值得注意的,​
如果可以看出門道,​
拿回去也可以做成自己的楊枝甘露。​

就是作品沒真的要處理某議題、某類型,​
但它沾到了,而且還巧妙避開或轉化了!​
這種我目前想到的是《后翼棄兵》,​
啊人家女主角從頭到尾都是「只想下棋」,​
一切議題如反共、宗教、女性解放、階級…,​
流理臺上整排的辛香料,​
每個都加了一點,也都被主角合理忽視,​
重點是觀眾都還很喜歡,​
這是我覺得很值得學習的地方。

Similar Pos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